最风光的时候,它在国内用户近一个亿,力压各大手机品牌,几乎统治了国内的手机市场。
可能很多人都猜到了,它就是已消失了近十年,但在前年年初又随着电视剧《狂飙》的爆火,“狂飙”了一把的小灵通。
到20世纪90年代,国家决定对电信行业进行大改革,结果便是电信总局这个大家庭被分成了移动、联通、电信和网通四个小家。
分家后,前两小家分到了无线通信牌照,能提供手机服务。而后两小家却因没有分到牌照,只能提供固定电话服务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以为总局这个大家长偏心眼。但其实在当时,国内用手机的人非常少,因此很多人总觉得它们不会有什么大发展。
但让人没想到的是,仅过了不到一年,移动业务突然起飞了,中国移动的用户一下子就暴涨至4513万户,营收同比增长68.3%。
反观后两小家就没那么幸运了,固定电话的发展速度和手机根本没法比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前两家发财,想分上一杯羹又苦于没有牌照。
直到浙江余杭一个叫徐福新的电信局局长,将一个刚出现就已经落伍的技术搬到了台前,形势才终于发生了变化。
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,小灵通其实不是手机,而是一种建立在固定电话基础上的移动电话,可以把它当成“无线座机加强版”。
小灵通主要采用的技术为PHS(Personal Handy-phone System),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微蜂窝基站,以无线的方式将手机接到本地的固定电话网络上
徐福新在日本见到PHS后,简直如获至宝。你不是说我没有通信牌照不能开展移动业务吗?
现在有了PHS,我将PHS嫁接到中国电信已有的固定电话网上,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,不就有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了。
小灵通一经推出,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。余杭区当天推出的500个号码,很快就被抢光了。
而小灵通市场之所以如此火爆,原因只有一个:便宜,线年左右,普通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也就800块,而当时最便宜的手机至少也要上千,同时要入网还得再交好几百块的入网费。
但以上只是当时人们想用手机最开始的基本操作,后续要用手机打电话、发短信,还要另外交费。
因此,当时人们都是非必要不打手机,打了也不敢说废话,因为收费实在是太贵了,每分钟就要0.5元。
而小灵通就不一样了,它的机子本身就比手机便宜好几百块,更何况电信还有办套餐送手机业务,仅这一点就能让用户省下不少钱。
同时与移动通信双向收费不同,小灵通为单向收费,接听不要钱,每分钟资费仅是移动的40%。
这下子电信心里是乐开了花,但移动就不开心了,因此它便向上级主管部门告状:电信无牌照经营。
移动这么一告状,电信也坐不住了,好不容易找到的财路,哪能轻易让它断了。
直到2000年年中,相关主管部门才最终一锤定音: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,不需要通信牌照。
之后,小灵通的用户数就像坐了火箭一样,很快就从2002年底600万涨到了2006年的9341万。
而这些都让很多人完全没想到,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,小灵通便开始走下坡路。
前面说过小灵通的本质是加强版的无线电话,其技术本身的局限导致了它的发射功率比较低,信号衰减也比较大。
在城里,基站比较密集,小灵通信号差的缺点可能还不怎么明显,但一旦出了城,就基本等于失联。
徐江给高启强打电话,但高启强信号时好时坏,气得徐江不得不骂:你什么破信号。
但随着手机市场不断内卷,以及通信运营商们不断下调资费,它的便宜变得不再是优点时,身上便只剩下缺点了。
因为在2008年国内电信行业再次改革重组后,电信终于也拿到了它梦寐以求的通信牌照,同时它还从联通那里买了CDMA网络(主要是3G网络).
2008年5月,国内小灵通用户便减少至8000万以下,到2009年更是不足6000万。
也是在那一年,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接入1900-1920MHz频段(小灵通频段)的所有系统必须在2011年底完成清退工作。
因期间不少用户因为转网、换号等问题,要求继续使用小灵通,因此直到2014年10月电信才完成了所有小灵通基站的关闭,小灵通业务才彻底消失。
从1998年被正式推出,到2014年退网,小灵通在国内只存活了短短16年。
它的命运,从最开始就被注定了。作为电信“作弊”而搞出来的过渡产物,被淘汰是必然的。
但它现在的价值也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,而是作为一个市场的搅动者,加速了电信、手机行业的发展,让无数的消费者获得了实惠。